储“锂”又储“钾”!生物质衍生的多核壳氮掺杂Fe2N@N-CFBs复合材料
下载免费
/上期精彩/
肿瘤诊断焕发“芯”生!微阵列芯片快速分离、多重检测外泌体肿瘤标志物
Bio-Derived Hierarchical Multicore-Shell Fe2N Nanoparticle-Impregnated N-Doped Carbon Nanofiber Bundles: A Host Material for Lithium-/Potassium-Ion Storage
本文亮点
内容简介
图文导读
1 开发了一种制备金属氮化物–氮掺杂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通用方法,该方法基于皮胶原纤维生物模板及纳米反应器。
2 利用结构复制工艺,构建了具有一维分级有序、多核壳结构的Fe2N纳米颗粒@N-掺杂碳纳米纤维束。
3 该复合材料作为储锂、储钾电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00和50 mA/g的电流密度下,储锂和储钾比容量分别达到了660 和242 mAh/g。这也是Fe2N基复合材料在钾离子电池中的首次应用研究。
本文亮点
内容简介
图文导读
将所制备的Fe2N纳米颗粒嵌入的N-掺杂碳纳米纤维束(Fe2N@N-CFBs)分级复合结构应用于锂、钾离子的电化学存储,研究了其在电极反应中的独特优势。(该论文由硕士研究生蒋红军与博士研究生黄玲共同完成)
本文基于皮胶原纤维(SCF)特的几何结构与化学性质,用于负载Fe离子。进一步采取简单方便的一步同时碳化/氮化工艺,可以构建得到一种具有一维分级有序的多核壳结构Fe2N@N-CFBs复合材料。
将该复合材料用作锂、钾离子电池负极进行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这种独特的分级核壳结构使得Fe2N/N-CFBs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本文提出的以天然动物皮胶原纤维为生物模板,设计一维分级式多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思路适用于大多数金属氮化物。我们期望本文的技术路线能够得以广泛应用,使生物质材料在更大的舞台发挥作用,真正做到绿色环保,有效储能的可持续发展。
/ 研究背景 /
负极作为二次电池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整个电池体系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目前,负极电极材料仍面临比容量低,体积膨胀大等缺陷,导致电池容量衰减快,循环寿命短,极大地限制了二次电池的发展与应用。
将转换反应型电极活性材料与导电性良好的各类碳材料复合构建分级复合结构已经成为近年来制备高比容、高稳定性电极结构的有效手段。
但是,大多数分级复合结构的制备过程繁琐,且往往涉及到有毒且价格高昂的有机溶剂和配体的使用。因此,开发简单有效、绿色环保的方法来合成分级复合结构的电极材料是十分有意义的。
👇
皮胶原纤维(SCF)是传统皮革制造业中的原材料,主要来源于自家畜动物的皮,是一种自然界中储量丰富、可再生的天然生物质材料。
在SCF的微观结构中,三条三螺旋结构的多肽链以纵向排列交织成大的纤维束,其分子结构中有序分布着大量的–COOH, –OH, and –NH2等有机官能团,使其对大多数过渡金属阳离子如Co2+、Ni2+、Fe3+、Cr3+、Al3+和Ti4+等具有很高的亲和力和反应活性。
本文亮点
内容简介
图文导读
▍Fe2N@N-CFBs的制备及微观形貌Fe2N@N-CFBs的制备Fe2N@N-CFBs的制备主要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将三价铁离子与皮胶原纤维表面的-COOH 鳌合,得到Fe3+固化的SCF,然后在NH3气氛保护下加热到500 ˚C, 反应2 h后即可得到 Fe2N@N-CFBs复合材料,如图1所示。Fe2N@N-CFBs的表征SEM 和TEM 图像显示采用该方法合成的Fe2N@N-CFBs成功复制并保持了SCF的微观形貌。Fe2N 以尺寸为10-20 nm的纳米颗粒形式均匀地分布在每一根纤维单元上,同时颗粒表面由薄的碳层包覆。进一步的XRD、拉曼和XPS光谱分析表明,皮胶原纤维转化成了N-掺杂的碳纤维。穆斯堡尔谱分析揭示了该氮化铁的结构式为Fe2N0.84。👇这种方法制备的Fe2N@N-CFBs具有独特的一维连续导电网络结构,同时碳薄层的包覆对Fe2N纳米颗粒具有限域作用,可容纳Fe2N在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效应,提高电极的结构稳定性。此外,选取不同的金属盐为前驱体,分别合成了Co4N、TiN和CrN与N-碳纳米纤维的复合材料(图2g),证明了该方法在合成金属氮化物–氮掺杂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普适性。
作者简介
吴昊
(本文通讯作者)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致力于皮胶原的非制革化利用与新型能源存储材料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皮胶原化学、单宁化学、碱金属离子二次电池及锂硫电池电极材料开发等。
▍主要研究成果
迄今为止,已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Green Chemistr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化学与材料期刊上发表SCI论文近70篇。2012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16年入选四川省青年“千人计划”。E-mail:hao.wu@scu.edu.cn张云
(本文通讯作者)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和储能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纳米粉体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等方向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成果
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863”、国家“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四川省科技攻关以及校企合作项目;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公开国家发明专利15项。
在Advanced Science;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ACS AppliedMaterials & Interfaces; J. Power Sources及《化学学报》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
E-mail: y_zhang@scu.edu.cn
相关阅读
钠离子电池 · 往期回顾 👇
1 氮掺杂TiO2-C复合纳米纤维:高容量长寿命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2 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氮掺杂多孔碳笼装载纳米铋
3 氮掺杂SnO2-Co-C三元复合结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关于我们
Nano-Micro Letters 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最新高水平科研成果与评论文章及快讯,在 Springer 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可免费获取全文,欢迎关注和投稿。
E-mail:editorial_office@nmletters.org
Tel:86-21-34207624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 Springer 免费获取全文